朱光潜的《诗论》强调诗的意境是情趣和意象的结合体,即:情趣和意象的契合。去年始开始读《诗论》,至今年暑假,常常彻夜读诗词理论,只希望能对教学有帮助。
孩子们初学写诗,在意境方面,我跟孩子们强调指出的是画境,通俗地说是戏景,是连续剧。一首七律,从结构上分析,有起承转合,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。
而孩子们常犯的错误是将画面切割。如方嘉园今天学写的这首七言诗《芝堰四季景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错认空中飘柳絮,误疑天半降白霜。
冬去春来松柏翠,千山一水云天长。
扶疏新竹绿满径,碧池红莲满池香。
云绕茂林藏谷地,风飘落叶响空廊。
这样的诗句,句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,犹如独立的几幅画面。整个构思缺乏一个整体性。这是初学写诗常犯的错误。
当然这种每句独立成境的写法不是没有,但是很少。比如杜甫的《绝句》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”就是句句独立,各自成境,犹如四幅独立的屏风。但是,细心的读者,依然能在字里行间读出它们的有机联系,比如,四句皆写春天,四句皆为诗人眼前所见,四句的情境和谐统一。原来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之后,这时候的诗人回到成都草堂,心情特别好,这幅“春景图“,有近有远,有声有色;映衬成趣,明丽开阔;人与物俱适,动与静结合;一派生机,千里春色,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,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。
兰溪市芝堰小学汪敏红 写于2010年11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