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诗百法之九十一 作促句诗法
促句诗不拘平仄,以三句一转韵,须有气韵,有胎息,非多读古诗不能应手也。否则,掉转不灵,便失之滞;锻炼不精,又失之俗。兹将其作法略示于后:
悲 秋 宋 筠
江南秋色摧烦暑,夜来一枕芭蕉雨。
家在江头白鸥浦,一生未归鬓如织。
伤心日暮枫叶赤,偶然得句应题壁。
上诗暑、雨、浦三字为一韵,织、赤、壁三字为一韵,然六句却有六转。第一句是虚写秋来,第二句是实写秋来,第三句是因秋思家,第四句是思家不归,第五句是怕到秋深,第六句是作诗悲秋。层层都到,可与文忠公之《秋声赋》并传。
学诗百法之九十二 作无题诗法
无题诗亦有寄托,盖以闺房儿女之情,寓感事伤时之意。炼字须稳,琢句须工,字字听之有声,扪之有稜,方为神品。兹举二诗为侧,并示作法于下:
无题二首 李商隐
来是空言去绝踪,月斜楼上五更钟。
梦为远别啼难唤,书被催威墨未浓。
蜡照半笼金翡翠,麝薰微度绣芙蓉。
刘郎已恨蓬山远,更隔蓬山一万重。
飒飒东风细雨来,芙蓉塘外有轻雷。
金蟾齧锁烧香入,玉虎牵丝汲井回。
贾氏窥帘韩掾少,宓妃留枕魏王才。
春心莫共花争发,一寸相思一寸灰。
上二诗一首写梦境,一首写往事。而第一首结句又用一“隔”字,第二首结句又用一“灰”字,似真似幻,若即若离,均无实事可征也,此与《游仙诗》同一迷离惝恍,真为难得。
学诗百法之九十三 作怀古诗法
怀古诗随时随地,有触即作,但须有寄托,有议论。若就古人事迹,平铺直叙,则不失之板滞,即失之冗弱,学者最宜切戒。兹举二例并示作法于下:
苏台览古 李 白
旧苑荒台杨柳新,菱歌清唱不胜春。
只今惟有西江月,曾照吴王宫里人。
上诗起二句是写现在,故用一“旧”字、一“荒”字,以折出新字,第三句提出西江月,第四句提出吴王宫,用一“今”字、一“曾”字,便有无限感慨之意。
越中怀古 李 白
越王勾践破吴归,战士还家尽锦衣。
宫女如花满春殿,只今惟有鹧鸪飞。
上诗起二句是写当年之盛,第三句从战士折到宫女,盛之至也。“只今”一点,与前首同一感慨。
学诗百法之九十四 作竹枝词法
“竹枝词”专写风土,其体与七绝近似,但重音节而意义次之,重气韵而文采次之,大都皆眼前指点之语。今示其作法于下:
临平湖竹枝词 厉 鹗
双鬟十五荡舟徐,不见清波锦鲤书。
侬似湖中石鼓样,望郎望似蜀桐鱼。
上诗写女儿相望之意,首句言女儿之操业,次句言女儿之候言,三、四两句以石鼓、桐鱼为比,语语动人,其郑、卫之遗欤?
端溪竹枝词 李 峰
楚楚青衫别样新,归宁南渡到江滨。
一竿油伞双籃盒,绿树斜阳唤渡人。
上诗写出门归宁状况。首句言所著之衣,次句言出门之由,第三句言所持之物,末句点醒唤渡,层次极为整齐。
学诗百法之九十五 作柳枝词法
“柳枝词”与“竹枝词”体虽同而实则大异,盖专咏杨柳故也。惟以清丽委婉,可以歌唱为合格;若俚词俗语,亦不宜羼入。兹示作法如下:
西湖柳枝词 厉 鹗
相识东风万万条,冶游付与玉骢骄。 等闲回首情难尽,行过长桥又短桥。
藏鸦门外绿愔愔,染雨烘晴色渐深。 底事钱塘苏小小,不将翠带结同心。
千丝踠地复临湖,记得当年卖酒垆。 惟有个侬偏爱惜,三眠还要倩人扶。
芳草春来断客魂,杨枝只合伴桃根。 满湖碧水游船散,西月东风在寺门。
斗尽纤腰一两枝,水仙王庙日斜时。 青青不许游人折,细叶如颦更泥谁?
路旁烟态罥朱楼,长送行人千里游。 愿作涌金门外树,生来浑不识离愁。
上六诗一气呵成,第一首言游客,第二首言妓家,第三首言酒楼,第四首言舟子,第五首言僧寺,第六首言羁人。寄托深远,不仅为杨柳咏也。